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


在123年前的今天,1890年7月3日 (农历5月107),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诞生。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⑴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3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1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可以背诵4书5经,广泛浏览历史、哲学典籍。

光绪2108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停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前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有了浏览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8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许。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候,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着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肠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推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1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3巨头。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记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寻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点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援用多种语言,左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使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恭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质。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3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继承了清朝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变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应用这类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1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1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类精密考证方法,其成绩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和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换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4、510篇很有份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3立义愤绝食,忽然长逝。治丧终了,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1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前后任广西大学,中山东大学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9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9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1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前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朝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克服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医治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但无效,目疾反而加重,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谢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京大学学。院系调剂,岭南京大学学合并于中山东大学学。遂移教于中山东大学学。

解放后,他遭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所不至的关怀,前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3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唯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2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东大学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前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身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医治。1962年,他的右腿跌骨折,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朝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之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外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

10年骚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暴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收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时间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酷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辟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1直遭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但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重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1套2卷、2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辑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文作者牛存节归档在1890年7月3日频道

1890年7月3日发生的大事件,原标题: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是发生在农历的新闻,最新最全的历史数据库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历史文章请登录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标题为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的内容,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lishi/804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