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学家钱宁逝世
1986年12月6日 (农历冬月初5),泥沙学家钱宁去世。
钱宁是研究泥沙基础理论的专家,也是我国泥沙科学研究的先驱者,曾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为了探索黄河泥沙的运动规律,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他和同行们前后在黄河岸边生活和工作了10多年,对黄河粗泥沙课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泥沙运动力学及河床演化等领域也有创见。
钱宁诞生于1922年,1947年赴美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子、泥沙权威小爱因斯坦教授指点下,刻苦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联名发表过量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结论被许多国家的泥沙学者所援用,他们提出的动床泥沙摹拟实验方法被称作爱因斯坦钱宁方法。30岁刚刚出头的钱宁,已在美国泥沙学界崭露头角。可是,这位青年学者深知祖国河流泥沙问题严重,早在加州大学泥沙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时,他就暗暗立下誓愿:学成归来,用以报国。
新中国成立后,钱宁决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50年代后期,3门峡水库和刘家峡水电站开始兴修,黄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也10分迫切,钱宁全力以赴投身到这些工作中。为了获得黄河的第1手资料,他和同行们1起从郑州附近的花园口动身,跟踪黄河入海,不下10余次,几近跑遍了黄河的重要支流。在滚滚的黄河污流上,钱宁1边听老梢公讲述河情,1边视察眼前的河段:有的地方河道宽浅,水流散乱,沙洲甚多,有的地方河道窄深,主流归1,滩洲罕见。钱宁反复思考:为何出现如此不同的情况呢?通过比较,他终究发现构成规整的水流,是由于河岸上有突出的山嘴,险工工程和天然构成的河湾等发挥嵌制导流作用。他把这类天然或人工的水流控制点命名为节点。通过大量实验,钱宁制定了利用人为制造节点整治黄河下游的计划。深入的调查,钱宁获得了对3门峡水库建成后下游河床可能产生变化问题的发言权,他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对河道的演化进程进行了理论总结,撰写了归国后的第1部专著《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化》,并因此被誉为黄河专家。1982年,他总结历年参加治黄工作的经验,写成了《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意见》1文,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的重点建议被认为是治理黄河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这篇文章取得全国自然科学2等奖。1983年,钱宁又出版了百万字的《泥沙运动力学》专著,遭到泥沙工作者和水利工作者的好评,取得全国优秀图书奖,并被美国依阿华大学翻译出版。
钱宁不但是1位优秀的科学家,也是1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培养了1大批泥沙工作者,把自己的1生献给了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1986年12月6日,他因患癌症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