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在618年前的今天,1402年12月18日(农历1402年11月24日),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朱棣
1402年12月18日 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代第3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4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决定迁都北京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3代明成祖(103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甚么意义?他当时为何非迁都不可?
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代失去了在长城之内地区的统治权。虽然如此,元顺帝的军事气力、政治机构都还存在。因此,他常常派遣军队往南打,要光复失地。他认为这个地方是他的,他们已统治了8910年。而当时明代的都城是在南京。为了抵抗蒙古的进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许多儿子封在长城1线作塞王。可是现在情况变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另外,原来封在热河的亲王叫宁王,宁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骑兵。明成祖南下争取帝位之前,先到热河,见到宁王就绑票,把宁王部下的蒙古骑兵都带过来了。他利用这些蒙古骑兵作为自己的军事主力,向南进攻获得了成功。从此以后,他就不放宁王回热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这样1来,在长城以北原来可以抵抗蒙古军进攻的气力便没有了。
原来他自己在北京,现在自己到了南京,因此就削弱了明太祖时期防御蒙古军进攻的气力,防御线有了缺口,顶不住了。因此,他不能不自己跑到北京来指挥军队,部署防御战。由于他自己常常在北京,固然政府里的许多官员也都跟来北京,北京渐渐变成了政治中心。因而他开始修建北京,扩建北京城,大体上是根据元代的都城来改建的。元代时北京南边的城墙在哪里呢?在现在的东西长安街。明代就更往南了,东西长安街以南这个地区是明代发展起来的。德胜门外5里的土城是元代的北城,明代往南缩了5里。明成祖修建北京是有个通盘安排的,他吸取了过去多少朝代的经验。所以街道很整齐,几条干线、支线把全部市区划成许多44方方的小块。有比较完全的下水道系统,有许多中心建筑。从明成祖到北京以后、前后310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和这个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比较,北京是当时世界各国首都中建筑比较公道、有计划的、最早进的城市。没有哪个国家的首都比得上它。
有人问:北京还有外城,外城是甚么时候建筑的?外城的修建比较晚,是在公元1550年蒙古军包围北京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卫首都才修建的。但是由于这个工程太大,只修睦了南边这1部份,其他部份就没有修了。至于现在的故宫、天坛那些主要建筑,也都是在那个时期打下的基础。应当说明,现在的故宫其实不是原来的故宫,认为明成祖修的宫殿1直原封未动地保存到现在是毛病的。故宫曾经过量次的扩建和改修。过去3大殿常常起火,烧掉了再修。起火缘由很简单,就是太监纵火。宫庭里有许多黑暗的事情,太监偷东西,偷到不可开交的时候,事情包不住了,就纵火1烧了事。烧掉了再修,反正是老百姓出钱。明清两代宫庭里常常闹火灾就是这个道理。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有107万平方米左右,光修故宫就用了210年的时间。我们***的建筑面积是107万4千多平方米,比全部故宫的有效面积还大。明代修了210年,我们只修了不到1年的时间,这个比较是很成心思的。由于从明成祖1直到明英宗连续地修建北京,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转到北京来了,北京成为国都了。
以北京作为1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1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1,从这1点来讲,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如果他不采取这个措施的话,历史情况将会怎样,就很难说了。
即便明成祖迁都北京,并集中了大量的军队在这里,但在明代历史上还是产生了两次严重的军事危机。1次是在公元1449年,1次是在1550年,中间只相隔1百零1年。
第1次危机叫土木之役。土木是甚么意思呢?在今天官厅水库旁边的怀来县,有1个地方叫土木堡。当时蒙古有1个部族叫瓦剌,它的领袖叫也先。也先带兵来打明代,他的军事气力很强大,从几方面进攻,1方进攻辽东,1方攻打山西大同。那时明代的皇帝英宗是个年轻人,完全没有军事知识,他相信太监王振。王振也是完全没有军事知识的。王振劝他自己带兵去抵抗,他就糊里胡涂带了510万大军往当时正被瓦剌部队包围的大同跑。还没有到那里,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就派人来向皇帝报告,说那里情况很严重,不能去。因而就班师回朝。王振是河北蔚县人。他想要英宗带着510万人军到他故乡去玩玩,显显自己的威风。刚动身,他又1想,510万大军所过的地方,庄稼不就全踩完了!对自己的利益有侵害,又不愿去了。这样来回1折腾,走到土木堡那个地方,敌人就追上来了。当时正确的办法应当是进人怀来城内坚守。下面的将军也要求进城。王振不干,命令部队就地扎营。但是这个地方附近没有水源,不宜于坚守。结果510万大军1下子被敌人全部包围了,造成了必败的情势。在这个高地上待了两天,510万人没吃没喝。到第3天他让部队改变营地。部队1改变营地,敌人就趁机冲锋。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虏了,王振也死于乱军当中,造成了很严重的军事危机。这是历史上最不光彩、最丢人的1次战争。
这时候候北京怎样办呢?没有皇帝,510万大军全部被消灭了,北京只剩下1些老弱残兵。情况很紧张。许多官员纷纭准备逃难,家在南方的主张迁都南京,认为北京反正守不住了。在这类情况下,比较有见解的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于谦,反对迁都,他认为北京能够守住。如果迁都到南京去的话,北方没有1个政治中心,那末全部黄河以北的地区便都完了。他坚决主张抵抗,反对逃跑。他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明英宗的兄弟(chng)王(不久即帝位,就是明景帝)的支持。因而就由于谦负责,组织北京的保卫战。于谦组织了军事气力,安排了防御工作,跟人民1起保卫北京;并且在政治上提出了1套办法,他告知所有的军事将领说:我们现在已有了皇帝,要坚守地方。这样,加强了全城军民保卫北京的决心。果然,也先把俘虏去的明英宗带到城外诱降,说:你们的皇帝回来了,赶快开门。他以为这样可以不战而获得北京城。但是守城的官兵们依照于谦的唆使,坚决地回答说:我们有了新的皇帝了。各地方都是坚决抵抗,没有1个受骗的。结果英宗在也先手里成了废物,不能起欺骗作用了。由于依托了人民大众,北京的保卫战获得了成功。这时候,各地的援军也不断前来。也先见占不到便宜,便只好退兵。这样,北京保卫住了,全部黄河以北的地区保卫住了。
明英宗在也先手里起不了作用,有人就替也先出主张:明代的皇帝留在这里没有用,还要养他。不如把他送回去,在明代中央政权内制造弟兄俩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先就把明英宗送了回来。明英宗回来后不能再做皇帝,被关起来了。8年以后,明景帝生了病,政府里有1派反对明景帝和于谦的人,还有1些不得志的军人、政客,他们把景帝害死,把英宗放出来重新做了皇帝。英宗出来以后,就把于谦杀害了。
明景帝和于谦对保卫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对人民是有功的。景帝是个好皇帝,他的坟墓不在103陵。78年之前,我和郑振择同志1起在颐和园后面把他的坟墓找到了,并重新修理了1下,作为1个公园。由于他是值得我们记念的。
从以上说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建都在北京,那末1449年也先军队的进攻是很难抵抗的。
过了1百零1年,即1550年,蒙古的另外1个军事领袖俺答又率兵包围了北京。情况也非常严重。也是由于北京是1个首都,是1个政治和军事中心,经过艰苦的斗争,俺答也像也先1样,由于占不到便宜而退回去了。
北京在明代历史上承受住了这样两次考验。由此可以说明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管参军事上和政治上来讲,他都做对了。
但是,仅仅只把政治、军事中心建立在北京还是不够的。当时东边从辽东起,西边到嘉峪关止,敌人从任何地方都可以进来。固然,从山海关往西有1道万里长城。可是城墙是死的,没有人守还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须要在适当的军事要点布置强大的军事气力。因此,明代政府在北方沿边1线设立了所谓9边。9边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开始只建立了4个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su)。随着又增加了3个镇:宁夏、甘肃、蓟州。以后又加上太原、固原2镇。这9个军事要塞,在明代合称9边,是专门对付蒙古族的。每个军事中心都有很多军队,比方明代后期,光在蓟州这个地方就有10多万军队。
9边有大量的军队,北京也有大量的军队。这些军队吃甚么呢?光依托河北、山东、山西这几个地区的食粮是不够供应的,必须要从南边运食粮来。要运食粮,就要有1条运输线。当时没有公路、铁路,只能通过运河水运,把东南地区的食粮集中在南京,通过运河北上。1年要运34百万石食粮来北京赡养这些人。所以运河在当时是1条经济命根子。这类运输方法,当时叫作漕运。为了保护这条运输线的安全,明代政府专门建立1个机构,派了10几万军队保护运河沿线。明代是如此,清代也是如此。
把军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的问题解决了。可是产生了另外1个问题:南方产生了事情怎样办?因而就把南京改成陪都。陪都也和首都1样,除没有皇帝以外,其他各种组织机构,北京有1套,南京也有1套。北京有6部,南京也6部。由于南京没有皇帝,便派1个皇帝心腹的人做守备。当时的大学叫国子监,国子监也有两个:1个叫北监,1个叫南监。北监在北京,就在孔庙的旁边。北监、南监都刻了很多书,叫北监本和南监本。固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区分,首都的6部(吏、户、礼、兵、刑、工,6部的部长叫尚书,副部长叫侍郎)有实权,而陪都的6部没有实权。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部办。南京的这些官清闲得很,没有甚么事情可做。这些人大都是些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在北京站不住脚,有的年纪大了,做不了甚么事,就要他到南京去做1个闲官,有饭吃,有地位,可是没有甚么事情可做。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要了解这1点。那末,他在南方弄1套机构的目的是甚么呢?第1,以南京为中心来保护运河交通线;第2,以南京为中心,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南方各个地区产生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就能够就近处理、弹压。
明成祖迁都北京,这不但是抵抗蒙古族南下的1个最重要的措施,同时也为北京附近地区生产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都市的繁华创造了有益的条件。有了这个基础,清代入关后才能继续建都北京。我们在全国解放以后,才有条件继续建都北京。这是1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国家建都北京,是经过了慎重、周到的斟酌的。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北京是1个学术中心,首都最好建在别的地方,不要建在北京。北京1建都,就成为政治中心了。这些人认为政治是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反对建都北京。乃至在我们建都北京以后,还有不同的论调。1些人认为旧北京城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政治要求,因此应当在复兴门外建1个新北京。把旧北京甩开。他们举了很多条理由。但是我们有1条:北京在1949年有1百几10万人口,你要把国家的中央机关放在复兴门外,孤孤单单地和人民脱离了,这在政治上是毛病的。过去10几年以来,不断有这样的争辩。现在事实证明:第1,今天建都北京是正确的;第2,在北京的旧基础上来扩建新北京也是正确的。中央机关无产阶级的最高政权机关脱离人民行不行呢?固然不行,那是原则性的毛病。固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争辩,今天不能多讲了。这是从明成祖迁都北京,顺便讲到我们今天的北京。
延伸浏览:朱棣5出漠北 延伸浏览:朱棣5出漠北元代灭亡后,大批蒙古贵族随元顺帝退出中原,活动于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永乐初,蒙古族已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3大部,不再采取元代国号。鞑靼部活动于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1带。瓦剌部活动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以南的准噶尔盆地。兀良哈部活动于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
燕王朱棣起兵占据大宁后,利用兀良哈骑兵从征,夺取皇位。登基后,撤除原设于大宁地区的北平行都司,将大宁地区交给兀良哈部,由其酋长任卫所官员,赐诰印、冠带。将北平行都司迁至保定。原设于这里的营州5屯卫内迁到顺义、平谷、蓟州等地。明代北边失去大宁这1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间的支援被切断。
永乐初,蒙古3部相互混战,其中鞑靼部权势最盛。永乐元年(1403 年)明成祖朱棣派人与鞑靼可汗鬼力赤联系,赐金绮等物,鬼力赤没有反应。不久,即兴兵入侵辽东及永平。永乐4年鬼力赤被瓦剌部马哈木、阿鲁台杀死,其部另立本雅失里为可汗。
永乐7年(1409 年),明成祖遣都指挥金塔卜歹、给事中郭骥持书通好,郭骥被杀,成祖大怒,决定出兵。
永乐7年8月,命淇国公丘福率大军出塞,丘福率千余骑先至胪朐河,打败1些鞑靼游兵,获1尚书。丘福问其本雅失里现在何处,尚书诈称在前面30 里处。丘福轻信,命进军,诸将苦劝其等大军会合后再进,丘福不听,驰马挥军进入了蒙古兵的包围圈,全军覆没。
明成祖闻知,决订婚自率兵征鞑靼部。10月,兵部尚书夏原吉用武刚车3 万辆,运粮20 万石,每10 日路程处筑1城储粮,粮草齐备,遂于8年(1410年)3月出塞。5月到达胪朐河(克鲁伦河),朱棣更其名曰饮马河,于此筑城。入塞以来,还没有遇到敌兵,到饮马河后获敌俘知本雅失里在兀古儿札河(克鲁伦河北),乃追至。本雅失里逃至斡难河(鄂嫩河),这里是努尔哈赤的发源地,明军追至,本雅失里率众迎战,朱棣命前锋吴成疾战,1举败之。本雅失里以7骑逃走,明军亦退回到饮马河。6月,班师至飞云壑。阿鲁台来战,朱棣率精骑迎战,阿鲁台大败,追杀百余里,斩其名王以下数百人,此次战后,明军因天热,缺水缺粮,班师回京。
经明军的打击,鞑靼部衰落,其西部瓦剌权势较强,永乐9年,命安远侯柳升镇宁夏。9年,阿鲁台遣使贡马,要求朝廷允许其统领吐蕃、女真诸部。大臣们多表示认可,独黄淮看出了问题,说:分则易治,合则难图。这正合明成祖对蒙古诸部份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略。称赞黄淮:如立高岗,无远不见。(《明史黄淮传》)不允阿鲁台之请。永乐10年,本雅失里为瓦剌部马哈木攻杀,另立答里巴,由马哈木专权。阿鲁台失势,迁至塞下住牧,对明廷奉表称臣,请明廷出兵讨瓦剌为其报仇,明廷封其为和宁王。瓦剌部与明廷断绝朝贡来往,又要求明成祖遣返旧日归服的甘肃、宁夏的瓦剌民众,成祖遣使责让。
永乐102年(1414 年)2月,瓦剌马哈木拥兵饮马河,企图南下,明成祖遂决定第2次亲征。这次亲征的兵力部署是以安远侯柳升、武安侯郑亨为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为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清为左右掖,都督刘江、朱荣为前锋。3月,从北京动身,命皇太孙从征。4月,驻兴和,大阅誓师后,尽出塞。6月,前锋刘江遇敌于3峡口(多伦西北),探知马哈木在西方百里外,兼程赶至,兰忽失温、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孛罗以部众3 万人来战,安远侯柳升先炮击敌骑,杀伤数百人。陈懋等攻其右掖,不成功。李彬攻其左,敌殊死战,朱棣率骑兵冲击,马哈木不支溃去,追至土剌河(饮马河西),生擒数10人。激战中,内侍李谦恃勇,擅引皇太孙出战9龙口,几近被擒杀。朱棣闻知,急派兵追回,李谦畏罪自杀。这次战役,瓦剌部虽溃去,明军亦有伤亡,遂下令班师,还军至饮马河。阿鲁台派人来朝,成祖赐其米羊等物。大军回到北京,明成祖封赏将士,又命成安侯郭亮、兴安伯徐亭守开平,都督佥事费南镇甘肃,都督刘江镇辽东,朱荣镇大同,全面加强北疆防务。
尔后,瓦剌部权势渐衰,马哈木死,其子脱欢立。永乐104年(1416 年),阿鲁台所部鞑靼权势渐强,击败瓦剌部。永乐109年后,阿鲁台常常率众进犯塞下。109年10月,大举攻兴和,都指挥王祥战死,朱棣决定再次出征。
永乐109年102月,朱棣集群臣议北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北征遭到朝中主要官员的反对。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刑部尚书吴中均以粮储不足为由反对。夏原吉说:频年师出无功,戎马资储,10丧89,内外俱疲。(《明史纪事本末》卷210《亲征漠北》)成祖大怒,命夏原吉到开平清查粮储,旋即逮回,方宾吓得自杀,吴中下狱。英国公张辅议将此次北征粮饷分为前后两批,前批与大军同时行动,后运继之。共用车17.7万余辆,民夫23 万余人,运粮37 万石。
永乐210年(1422 年)3月,以太子监国,朱棣率兵出征阿鲁台。4月,师至龙门,收阿鲁台逃时所弃马2000 匹。5月,至独石,驻开平。6月,督师北出应昌,布方阵以防敌偷袭。来自开平的情报称阿鲁台将至万全,诸将请分兵还击。明成祖分析此中有诈,定是阿鲁台恐大军捣穴,出此计以牵制。7月,至煞胡原,已接近阿鲁台大营。前锋朱荣获阿鲁台部属,称阿鲁台已逃,恐诈,继之又获其部属称阿鲁台确切已逃,乃收其所弃牛羊,焚其所弃辎重,下令班师。途中,成祖认为阿鲁台之所以敢与明廷作对,恃兀良哈为羽翼也。乃自率精兵2 万人,分5道进讨兀良哈。7月105日,双方战于屈列儿河东。成祖自率前锋进击,兀良哈退,明军依山扎营,成祖登高,见敌军又聚,乃麾兵布于左右,伏神机弩于林中,再次交火,兀良哈溃败,明军追击30 里。8月107日班师,9月8日还京。留武安侯郑亨、阳武侯薛禄守升平,防敌南扰。
距第3次亲征仅1年,永乐2101年,朱棣得报称阿鲁台将南犯,遂出兵塞下待之。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将中军,武安侯郑亨、成国公朱勇、英国公张辅、成山侯王通将左右军,宁阳侯陈懋将前锋,8 月由宣府北进,抵万全。9月,次沙城,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率妻子来归降,称阿鲁台已为瓦剌所败,部属溃散,闻大军到来,早已远避。10月,至上庄堡,先锋陈懋远出追敌,不获,路遇靼鞑王子也先士干率妻子部属来降。陈懋引其见朱棣,封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封其甥把罕台为都督,部属察卜等都指挥,遂班师,101月还京。
2102年春,大同守将奏阿鲁台侵塞,遂议第5次亲征。征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5都司及西宁、巩昌各卫兵,于3月间会集北京及宣府。4月誓师出京,命皇太子监国,出宣府未远至隰宁,忠勇王金忠所获谍者,称冬季大雪丈余,冻死大批人畜,部曲离散,闻大军至,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遂命部队速进。5月,驻开平,派人招降阿鲁台部,途中见连年北征,士卒饥冻而死者,白骨被弃于荒野,遂命人掩埋。6月,前锋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所见惟荒尘野草,车辙马迹亦多漫灭,看来逃遁已久,命张辅等分兵山谷搜索300 里,不见1人1骑。乃还师。军中乏食,以致撤朱棣御膳供给兵士。有人献计命军中有余粮者可借贷给缺粮者,入塞后由官府加倍偿还。7月,于清水源勒石纪功。朱棣在途中染疾,7月7日,至榆木川卒,年65岁。
明成祖从永乐8年到永乐2102年为打击蒙古贵族的军事权势5次亲身北征,获得了1定成效,政治上、军事上均给蒙古权势以强大的压力,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辖。北部边疆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大战事。
永乐年间,正值蒙古内部份裂时期,明代廷政治上采取以夷制夷之策,分而治之,削弱其气力。军事上,6次北征,各个击破,但战略战术上处理得其实不高明,大军动辄50 万,循基本固定的行军线路进军,即由宣府、开平经应昌北上克鲁伦河。这条线路为蒙方掌握后,利用游牧民族的优势、特点,战则进,不战则走,所以明军方面并未获多大战果。丘福的10 万大军全军覆没,朱棣5次亲征,除第1次获胜外,第2次胜负相当,第3、4、5次几近未见敌人,徒耗兵力。每次出征,兵力、民夫、粮饷之征集,倾动天下。所以第3次出征,已遭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朱棣本人也在第5次出兵途中劳累身死。对明廷来讲,这是1场得不偿失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