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棉花科学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奠基人冯泽芳出生
在122年前的今天,1899年2月20日(农历1899年1月11日),著名的棉花科学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奠基人冯泽芳诞生。
冯泽芳(1899.2.201959.9.22),农学家。浙江义乌人。1925年毕业于东南京大学学。193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南京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对亚洲棉的形态、分类和遗传,和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的遗传学及细胞学,均有深入的研究;30-40年代主持全国棉花品种区域实验及云南木棉的调查研究等;提倡在黄河流域棉区种植斯字棉,在长江流域棉区种植德字棉,对提高中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早在中国从事植棉区划及棉工业区域的系统研究,提出中国划分5大棉区的意见,至今仍为科技界所沿用。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冯泽芳,著名的棉花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早年对亚洲棉的分类、遗传和亚洲棉与美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在划分中国棉区,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提倡推行斯字棉、德字棉和培养棉花科技人材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泽芳,字馥堂,1899年2月20日诞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1个经营小中药铺的农民家庭。童年在乡下读私塾和小学,14岁进入金华浙江省立第7中小学。1917年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未能继续升学而回县在私立稠南小学当教员。1918年考入免收学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1年毕业时,该校升格为东南京大学学。按规定,原农业专修科的毕业生在补读学分后便能获得本科学历。冯泽芳只好边工作,边读书,花了4年时间才于1925年拿到毕业文凭。在此期间,他已潜心棉花科研工作,前后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中棉形态及其分类》是整理我国种植的亚洲棉的最早著述。《中棉之孟德尔性初次报告》是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利用于中棉性状遗传研究的初次报导。
1930年冯泽芳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932年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是《棉作田间实验技术概论》。1933年获博士学位,论文为《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遗传学及细胞学的研究》,1935年发表在美国《植物学杂志》(Botanical Gazette)上。
1933年秋,冯泽芳学成归国,在南京全国经济委员会下属的棉业统制委员会任技术专员。1934年棉业统制委员会成立中央棉产改进所,冯泽芳任副所长兼植棉系主任,主管全所技术研究和推行工作。在任期内,他主持了全国棉花品种区域实验,肯定2个美棉品种,并积极繁殖推行,使棉花产量品质明显的提高。
77事变后,中央棉产改进所于1938年撤消,并入中央农业实验所,冯泽芳任技正兼棉作系主任,后又兼云南工作站主任。在云南工作期间,他肯定了当地离核木棉(多年生海岛棉)的利用价值,并与有关部门协作积极建设西南长绒棉区。1942年冯泽芳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讲授棉作学和农业概论,并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棉辨别布的研究。1947年冯泽芳任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副处长时,积极提倡创办中国棉业出版社,并出版发行了《中国棉讯》、《中国棉业》和《中国棉业副刊》3种棉花专业性期刊和1批与棉花生产有关的图书。1949年春,冯泽芳又回到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该校后经院系调剂改名为南京农学院)。他在这所高等学府中讲授过棉作学、农艺讨论和作物育种等课程,为农业特别是棉花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材。1956年他参加我国102年远景计划的制定工作,积极建议成立全国棉花研究所。在得到批准后,亲身参加筹建工作,并于1957年就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首任所长。他怀着极大的热忱,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率先来到棉区腹地河南省安阳安家落户,主持工作,决心为我国棉业改进事业贡献终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