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
在1265年前的今天,755年12月16日(农历755年11月9日),安史之乱爆发。
唐代天宝104载101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2),身兼范阳、平卢、河东3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兵士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05万兵士,号称210万,在范阳起兵。天宝105年占据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经过
(1)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1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2)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遑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3)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光复长安和洛阳。
(4)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5)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支援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6)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1,战乱使社会遭到了1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燃烧,10不存1,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近包括全部黄河中下游,1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孤单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2,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1蹶不振。尔后实际上统1的中央王朝已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构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类状态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没有气力弹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和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溃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成心将安史旧部气力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3镇。3镇逐步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1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1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1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乃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类现象没有终止。
第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此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能不举兵起义,构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唯一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2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8道1百410万户农民,要负担唐代8103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1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以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弄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苛捐杂税,终究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1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范围较大的有产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和同期的苏常1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然说很快就被弹压,但更加削弱了唐代的气力。
第4,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1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1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伺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4镇随之全部丧失。尔后,吐蕃进1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评论: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