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一词降生
在23年前的今天,1998年2月3日(农历1998年1月7日),开源1词诞生。
Open source1词的提出者Christine Peterson,她现在主要致力于纳米技术的公众推行
1998年2月3日,Todd Anderson, Foresight Institute的Christine Peterson, Linux International的John "maddog" Hall和Larry Augustin,硅谷Linux用户组的Sam Ockman,Red Hat的Michael Tiemann和资深黑客Eric Raymond聚集到美国加州Palo Alto开会,商讨如何趁Netscape公司决定将开放其阅读器软件Navigator源代码的大好时机,制定1个策略,促使更多公司能够理解黑客社区早已行之有时的开放式的软件开发流程的独特优势,使这类先进流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利用。预会者都认为,这是1个大好时机,有助于消除过去人们对自由软件的各种误解,除free(免费?自由?)这个词的含糊以外,还有自由软件给公众留下的宗教化和喜对抗的印象,从实际动身,针对企业的顾虑,将自由软件中实用和有助于业务的核心理念推行出去,而做到这1点,需要想1个不同于自由软件以外的新名字。大家头脑风暴以后,Christine Peterson想到了open source1词,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个新词很快被业界接受而开始流传。Linus Torvalds的首肯固然相当重要。然后是Tim OReilly同意出版1本Open Source文集,这就是1999年初出版的Open Sources: 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中文版《开源软件:开源***之声》于1999年底出版,这也是中国引进出版并正式发行的第1本OReilly公司图书(我是此书的责任编辑,而Open Source1词也首次被此书的译者洪峰译为开源)。不到1个星期的时间内,Linux Journal杂志就有人撰文介绍。影响巨大的Eric Raymond也写了1篇文章第1次向社区介绍并呼吁使用这个新词。
2月底Eric Raymond和Bruce Perens合办了开源计划组织(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以推动开源及其理念,Raymond成为第1任主席。该组织从Debian Free Software Guidelines衍生出开源软件定义。该组织目前依然是开源软件的中坚气力,目前Red Hat副总裁的Michael Tiemann是现任主席。
3月8日,在OReilly张罗的自由软件峰会上,来自黑客界的大佬们包括Linux, sendmail, Perl, Python, Apache和其他重要开源项目的开创人,和IETF和因特网软件协会等重要机构的代表投票同意推行开源软件这1新词,并对其背后更重实际和便于营销推行的理念达成了共鸣。
推动Open Source的Tim OReilly与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图片出自这里)
成心思的是,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对开源是容忍的,他也是那本开源文集的作者之1。固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随着新词渐渐开始取代自由软件,Stallman不再搀和其中,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给各大媒体写信上,纠正他们的作者在文章中将开源软件与自己和Linux等自由软件主要功劳混为1谈,不厌其烦地论述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如何不同。
固然,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对1般开发人员和用户而言,开源软件与自由软件基本上没有甚么值得注意的区分,它们所指代的软件集合也基本相同。以致于有很多媒体和组织习惯用FOSS或FLOSS这样的和稀泥术语将二者并称。(L指libre,代替Free以免歧义。)比较FSF和OSI的协议列表,也并没有太多不同。但是,开源软件对Stallman最为重视的自由理念整体上成心无意地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