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例征婚


在40年前的今天,1981年1月8日(农历1980年12月3日),新中国的征婚第1人。

在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利用媒介征婚早已不是甚么新鲜事儿。最近几年来,网络婚介占据了婚介市场的大半江山,类似非诚勿扰那样的征婚秀乃至成了最走红的电视节目。而回顾历史,媒体上那些最早征婚广告的出现,无不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入变化。

1.107世纪末英国出现第1则征婚广告

征婚广告,是指征婚者将自己和对所征配偶的信息发布在诸如报刊、电台等公共媒介或公园、市场等公共场所上的广告方式。

征婚自古就有。而把征婚启事登载在杂志、报刊等公共出版物上,要首推17世纪末的英国。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家政与经商》杂志上,在阿拉伯种马出售和鞋匠学徒招聘的广告中间,夹着1段4句话的广告: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觅1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这则广告标志着世界上第1则报刊征婚广告的诞生。顺便说1句,当时具有3000英镑家产,绝对算是富裕家庭了。

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结局到底如何已无从考证。但出版商们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那是1个商业和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年代。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刊登1则广告的费用高达3先令,是1个女仆两个星期的工资。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刊登广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认为,征婚是近代末期自我商品化以后出现的。第1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1个男人就财产和1个女人讨价还价。

征婚广告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而在这个进程中,传统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要付出更多的代价。1727年,1位名叫海伦莫莉逊的英国妇女,在《曼彻斯特刊》上登了征婚广告,宣称要找1个如意郎君,并提出3个条件:诚实英勇;多才多艺;体贴女性。可是,这位英勇的女性第2天就被警方拘留了,原来那时在报刊公然征婚触犯了英国当时的法律。舆论哗然之下,市长把她送进了疯人院。

1820年左右,英国人忽然间对家庭名誉史无前例地关注起来,这让中产阶级女性有几10年时间都不再刊登征婚广告。同时,男人的需求也产生了改变,随着照相术的发明,征婚启事开始要照片了。

西班牙大流感和第1次世界大战以后,男性的人数急剧减少,到1921年,英国的女性比男性多出170万,传统随即打破:女性发布的广告第1次超过了男性。1915年1份征婚广告上写道:女士,未婚夫身亡,乐于嫁给完全失明或在战争中致残的军官。

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把婚恋节目搬上了荧屏,各国的电视人对婚恋节目进行过不同的探索,演绎出不同的节目形态。现在世界各国婚恋节目的形态多达数百种,抢占了征婚广告的风头。

2.章太炎是中国最早的征婚者之1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中的代表, 中国最早出现的征婚广告就刊载在《大公报》上,以后包括其他媒体都相继有这类广告。

中国媒体上的第1则征婚广告刊登在1902年6月26日的《大公报》上,内容以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还没有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以下:1要天足;2要知晓中西学术门径;3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都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地能附寄大箸或玉照,更妙。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两处代收。

第1则征婚广告登出后就引发两种相反的回应, 1是在当年的7月27日《中外日报》转载了这则广告, 并加了1个标题《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暗示出对此的同意之意。2是当时中国着名的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女士见到这则广告后,给《中外日报》写信勐烈抨击此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重点指出这则广告中只提对女性要求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至于南清志士后来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大公报》没有再做后续报导,我们已无从得知。

近代民主***家、思想家章太炎也是征婚广告的积极实践者。1902年(清光绪28年),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染病去世,当时他34岁。1903年,章太炎便在北京《顺天时报》上赫然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章太炎在《征婚告白》中,明确提出了他续娶的5条标准: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同等,相互同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章太炎的这1壮举,首创了中国近代文人公然征婚的先例,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充分反应出他痛恨封建礼教,提倡女权的战役精神。在晚清的遗老遗少眼中,章太炎的《征婚告白》是越轨行动,从而引发了许多人讥笑。很多名门闺秀都望而生畏没有应征的勇气,以致拖延了10年之久,直到1913年经友人介绍,太炎先生才结识了条件均合《征婚告白》的汤国梨女士,结为美满的伉俪。

3.观念变迁、城市发达、媒体出现为征婚广告提供空间

从刊发第1则征婚广告到1936年,《大公报》共刊有72则这类广告。

近代化的进程中, 城市发达和大众媒体出现,为征婚广告出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正是由于城市生活改变了人际交往狭隘、封闭的圈子, 开放、自由、更加广阔的交往活动也让人们大开眼界。而大众媒体的出现令人们沟通、交换更方便、快捷。据材料显示, 到20世纪初我国已有各类报刊上百种, 这为人们谋求自由话语权和公共舆论空间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也为征婚广告的出现提供了物资条件。

4.市场报登新中国首例征婚 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意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1个在报刊征婚的是4川江津县丁乃钧。在王润泽撰写的《新中国的征婚第1人》1文做了详述。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的第1则征婚启事: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410岁,身高1米7。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4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4103元5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1张近影。这在今天看似1则很普通的征婚启事,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还真是1桩破天荒的大事。

1979年,刚刚揭掉右派帽子的丁乃钧,被安排到永川的教师进修学院当数学老师。当时他已快40岁了,丁乃钧的最大心愿是找个毕生伴侣,然后1起回江苏老家安家。丁乃钧提笔给《人民日报》的编辑写了封长信,希望能为他登1则征婚广告。第2天1早,丁乃钧投完信件就去上课,但课没上完,丁乃钧就后悔了。下课后,丁乃钧赶到邮局想收回信件,但邮车已开走。

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报》。当时的编辑赵立回想说,丁乃钧给《人民日报》出了个困难。1949年以来,中国还没有报刊公然刊登征婚启事的先例。况且,丁乃钧刚摘掉右派帽子,政治影响1时难以消除。正好这时候候,社会上曾风传浙江有1位老母亲给***写了封信,说她有1个儿子,年龄很大了,还没有找到对象,要***帮她找个儿媳妇。《人民日报》的编辑们经过讨论,认为丁乃钧的事和这位老母亲的事,绝不是个别现象,应当支持征婚这件新生事物,为百姓做点实事。不过,启事并没有刊发在《人民日报》上,而是登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刚创办不久的《市场报》上,而且放在1个不太醒目的位置上。就这样,新中国第1则征婚启事诞生了。

5.民国婚书提倡男女同等

婚书是指男女双方允订婚约的文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就有关于管理婚姻事务的媒氏负责颁发婚书的记载。当时的婚书是写在竹简上,男女双方各执1半,作为婚姻的凭证和根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档案,则是敦煌文献中的唐朝婚书。

去年笔者出差到上海时,在古玩市场的1个摊位上淘来1张民国3104年的婚书,花钱不多,但其收藏意义可不小。民国时期,由于遭到西方文化影响,再加上戊戌变法和辛亥***的推动,我国部份地区改变了过去的婚俗礼仪,兴起了文明结婚之风。新式婚姻淡化了封建宗教色采,否定了命相、属相相生相克的旧观念,不再使用求婚帖、允婚帖,只要到纸店或书局买1式两份结婚证书,举行1个仪式,再由结婚人、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在婚书上签章,婚姻关系就正式确立了。

笔者所藏的这张婚书品相尚好,左右两边镶嵌有龙凤图,上方是***的党旗,旗子中间写着婚书2字,可见当时结婚发的证书不叫结婚证书而是婚书,证书下方是意味喜庆的大红花。这份婚书内容竖排,主要触及男女订婚人、主婚人、证婚人和介绍人等,其中主婚人1般就是男女双方父母。民国3104年即1945年,这个时期男女同等思想的提倡已很普及了,难怪这张婚书的内容比较有现代感。

这张婚书上首两行写的就是男女双方的姓名和生辰8字,男方的名字写在首行,字体稍微大些,这依然有些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子。民国之前的婚书大都用描金红纸,全部婚书上完全却没有结婚双方男女的名字,全部是父母说了算。因而可知,旧时期的婚姻封建思想还是很浓重的,完全是由父母包办。民国元年以后,婚书不再用手写,而是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量自然有所不同,种类繁多,有用宣纸的,也有用硬本、绢面的,大富人家还会涂点金粉来增加喜气。但归根结柢,婚书的格式和内容基本没变。

民国年间,办理结婚手续逐渐纳入了地方政府部门管理。采取这类新式官方婚书的1般为金融界、教育界、外贸洋行的职员和有留学经历的新青年,民间1般还是旧式的通婚文书。这类婚书具有几大特点:1是样式更加简单,由过去的长条形手折多页式变成长方形1页奖状式;2是材料更加多样,由过去的红纸发展为绢、绸、绫、缎、布等多种材料通用,纸也由过去普通的红纸变成宣纸、铜版纸、双胶纸等;3是装潢更加精美,由过去简单的红纸黑字变成在婚书上绘制花鸟、山水、孩童等图案,使吉祥祝愿之意更加1目了然。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的投资风险比较小,真假的鉴别也比较容易,民国元年之前的婚书大都是用手写的,因此哪户人家结婚1般都会请书法技艺比较高超的人来撰写,毕竟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而这同样成了辨别真伪的根据。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文作者唐建蓉归档在1981年1月8日频道

1981年1月8日发生的大事件,原标题:新中国首例征婚是发生在农历1980年12月3日的新闻,最新最全的历史数据库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历史文章请登录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标题为新中国首例征婚的内容,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lishi/1185.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