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 汉赋


乐府

  乐府为旧体诗诗体的一种,与古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原指合音乐以唱的歌诗。

  由于乐府是合乐的声诗,以后凡是可传唱的诗,广义上都可称为乐府。因此乐府不仅是齐言的诗,连长短句的词、曲也被士人俗称为乐府,如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张可久的散曲集《小山乐府》等便是。

  起源

  乐府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起源于秦代,是秦的音乐官署,汉代,汉惠帝设乐府令,汉武帝扩大乐府署的规模,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并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数十人为诗赋,由于该官署是采集赵国、秦国、楚国各地的讴谣,后人便以乐府或乐府诗作为民歌的代称。[1]后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汉人乐府最早称歌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即来自民间的歌辞。后来贵族文人所作的颂歌,以及国外输入的乐曲,军乐等,也跟民歌合流。最后士大夫也大量仿制民歌来写诗,于是有民间无名氏的乐府和文人乐府的区别。

  与诗经关系

  汉乐府诗的形成受诗经影响。汉乐府一面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和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一面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又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而形成叙事诗,并且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和比喻手法。

  特色

  汉乐府多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字也一并保留。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

  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

  发展

  古代乐府是合乐的诗,如今曲谱的部分已失传,惟歌词流传下来,今从标题上,依然可以看出合乐的痕迹,很多标题上有歌、行、吟、曲、乐、弄、操、引等字眼的,往往是合乐的乐府诗。两汉乐府诗的特色,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多长篇的叙事诗,如《罗敷行》(又称《陌上桑》,讽刺上层社会之丑态)、《饮马行》、《孤儿行》、《孔雀东南飞》(描述爱情、家庭悲剧)等;六朝乐府大都是缘情而绮靡的小诗,故大半为抒情诗,如《子夜歌》、《华山畿》、《襄阳乐》等,而相对于北朝的雄浑大方(如《木兰辞》)。至唐朝,李白集乐府之大成[2]。

  新乐府

  此外,还有不少名目看似乐府诗的作品,其实是唐朝以后的诗人,在并无曲的情况下自创的篇目,最著名的如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往往被称为新乐府(新题乐府),实际上可能只用来吟诵,并不配乐,接近古体诗,以示与已传世的乐府曲目的区别。

  汉赋

  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描写。

  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冷僻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的特色。左思《三都赋序》就说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

  兴盛原因

  汉赋的兴盛,源于文体本身的发展,继承《诗经》、《楚辞》、《荀子》短赋而进一步发展。汉赋兴盛亦源于君王贵族的提倡。君王提倡于上,群臣响应于下,辞赋成了知识分子进身之阶,于是争相制作。

  汉赋兴起受政治经济影响。汉初自文景之治后,海内升平,经济富庶,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大规模兴建,于是有专写宫殿苑囿、巡游田猎、声色犬马的富丽典雅大赋出现。

  汉赋兴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认为赋能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具有积极作用,汉赋遂取代了楚辞而兴起。汉代小学发达,亦导致汉赋兴盛。

  特质

  形式方面,汉赋多韵散结合,乃半诗半文的混合体。序言和乱辞多不押韵,正文部分则每多押韵。汉赋多是长篇巨制,前或有序言,后有乱辞,常用问答方式。诗体赋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骚体赋则多沿袭楚辞手法,多用楚辞句式,常用兮字。

  风格方面,汉赋铺陈夸饰,辞藻华丽,多用排偶,铺采摛文,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主旨方面,汉赋题材内容驳杂庞大,多写京殿、羽猎、山海、述行等题材,多歌颂帝王功德,描述宫廷生活,如田猎车骑,宫室苑囿,锦衣美食,音乐歌舞。汉赋并多有讽谏或劝戒之旨。

  发展

  汉赋发展可分形成期、全盛期、模拟期及转变期。

  形成期自高祖至武帝初,骚体赋颇为盛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枚乘《七发》等。散体大赋则遂渐形成。

  全盛期自武帝至成帝之世,汉赋离弃楚辞风格,建立纯散文的典型汉赋体,倾向精细雕饰,夸张铺排,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箫赋》等。

  模拟期自西汉末至东汉中叶,汉赋多依照一定的型体,堆积辞句,铺陈形势;虽然外表华丽,题材广泛,但内容空洞。作品如扬雄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转变期起自东汉中叶以后,汉赋由长篇巨制变为短篇,多为表现个人胸怀的言志之作,如张衡《归田赋》、《思玄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流变

  魏晋时期的赋

  时序进入魏、晋,赋延续张衡以后的短小篇幅,题材扩大了,也更富有抒情的成分。代表性作品是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西晋时,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而左思的《三都赋》,一出现即造成了洛阳纸贵的效应。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嵇康而作,深切而感人。

  到了东晋,陶渊明著名的《归去来辞》是辞赋中的名篇,没有半点雕琢、铺陈的习气,真实地描绘了脱离黑暗现实、回归自然怀抱的喜悦心境。

  南北朝时期的骈赋

  魏晋以来,文学上骈俪风气日盛,到了齐、梁,由于沈约、王融声律学的鼓吹,产生了骈赋。代表作品有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

  唐宋时期的律赋及文赋

  沿着骈体与声律说的演进,到了唐宋,古诗变为律诗,骈赋也变为律赋了。律赋过分注重音韵的协调,与对偶的工整,文学价值不高。比较有文学价值的是文赋,文赋的特点是:废弃骈律的限制,骈散结合,形成一种自由的体裁。精彩的作品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评论问答
本内容由袁绍发布在诗词名句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乐府 汉赋是一篇由袁绍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诗词名句内容历史,支持袁绍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6235.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