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真实情况如何?你怎么看?


公元前四十八年,号称一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的长子刘奭,承继了汉室大统。

刘奭早年为太子时,眼见父皇袭用法家之术,对朝臣用刑太过,深感不安。于是,就趁着陪父皇用餐之际,劝谏汉宣帝施政多重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严厉地说道:“我大汉立国,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何以要单纯任用德教,况且儒生迂腐,不达时变,喜欢是古非今,使人眩乱于名实,不知何去何从,岂足委任!”

汉宣帝刘询(剧照)

事后,汉宣帝刘询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因此,他曾萌生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与许皇后的患难真情,只得作罢,就成全了刘奭。

由此可见,刘奭是一个信奉儒学,重用儒士之君。

班固在《汉书·元帝纪》中也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班固(像)

首先,说说刘奭的“柔” 刘奭的老师萧望之,因担心朝廷会出现外戚放纵难管、宦官擅权专政的局面,就向刘奭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

萧望之(剧照)

汉元帝刘询听了老师的建议后,自己左思右想了许久,又与相关人员讨论了很久,最终也没敢调整“中书”系统的人事结构。

由此可见,刘奭的性格确实“柔”,但也只能是寡断、懦弱的“柔”。

《汉书·元帝纪》记载,刘奭曾在诏书中说“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由”、“朕战栗恐惧,不烛变异”、 “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等等。

汉元帝刘奭(剧照) 这些词句昭示出,刘奭不仅缺乏决断能力,而且对自己的统治忧虑重重,没有自信心,也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他“柔”的体现。

其次,聊聊刘奭的“仁” 刘奭的“仁”得看对谁而言。对佞臣、宦官石显之流,刘奭确实是“仁”至义尽。但是,对自己的老师萧望之,就谈不上什么“仁”了。

萧望之针对“外戚放纵难管、宦官擅权专政”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后,导致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阉宦与外戚联手,将他逼得饮鸩自尽。

刘奭得知后,既感到震惊,也难过得流眼泪。但事后,他并没有怎么追究,也没有惩治凶手,只是嘴上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

一条人命,而且是自己恩师的命,就这样一“谢”了之了!那么,刘奭的“仁义”、“仁爱”从何谈起?

最后,谈谈刘奭的“好儒” 萧望之被害之后,刘奭的另一位恩师周堪被重用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也被任用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石显(剧照)

但是不久,由于弘恭、石显等阉宦地诋毁、污蔑,刘奭就把周堪贬为魏郡太守,把张猛降为槐里县令。

后来,周堪因不能忍受把控了中枢大权的石显的侮辱,忧愤而逝。周堪去世后,张猛人单势孤,也在石显的迫害下自我了断了。

如果,刘奭真念及恩师的情分,真念及周堪、张猛师徒对大汉王朝的辛劳,他们怎么会如此离世?

一点认识 综上所述可知,萧望之、周堪、张猛等人,都是被刘奭放纵宦官迫害的,都是被刘奭间接杀害的。如此的“徒儿”、“君主”哪有“仁义”可言?有的只是虚情假意、装傻充愣!

应该说,石显等人如此迫害贤臣,都是在刘奭的支持下,或者说默许下进行的,这又怎能说刘奭“好儒”?

说白了,刘奭虽然任用了很多儒臣,诏书中也经常引用儒家经典,也不时采取些振兴和发展儒学的措施。但是,刘奭并不能真正信用这些贤良的儒士、能臣。否则,他怎能听任阉宦们肆意迫害他们呢?

萧望之、周堪均为一代帝师,当世名儒。张猛也是一贤臣能吏,曾出使匈奴,为大汉王朝改善了与汉匈的关系,功在社稷。

西汉与匈奴友好相处(场景)

可是,这些朝廷的柱石,都这样一一悲惨地离去。这样一来,大汉王朝的政权又怎能行稳致远?为此,西汉王朝的谢幕之门开启了……

刘奭虽不能真正识人用人,但据《汉书·元帝纪赞》说,他不仅能吹拉弹唱,而且对拍节的掌握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因此,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薛广德说刘奭“日撞亡秦之钟”。

评论问答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傻不愣登的,不过,他虽然脑筋缺根弦,但干起活来却不比别人少一样。平时他给同村的王员外家打短工,王员外也乐得使唤他。却说这一年大年夜,家家都忙,王员外家更忙。傻子早上要忙到听见鸡叫,晚上忙到听见鬼叫。这不,这天,他刚直起腰来,就被店主撵到了柴房去抱柴草。他一边揉..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文化是最被世人所熟知的,在日本的武士看来这是光荣赴义。举例来说,罗马皇帝常常要求叛变者自杀以保全其家族的财产:命令一个人死于自己的手里,惩罚意义已经足够,但对武士而言,情况却完全不同,死于自己的手里既是保全荣誉,也是接受惩罚的正统死法。武士常常切腹自杀..

陈启源,生于公元1834年,去世于公元1903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陈启源幼时学习诸子百家,少时开始接触西方知识,后来跟随自己的二哥前去越南经商,眼界更加宽阔。陈启源在越南的时候,看见法国人开办的缫丝场以机器缫丝,受到启发之后,回到故乡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这家缫丝厂是中国近代第..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晚期将领,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统帅,在太平天国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陈玉成幼年父母双亡,十四岁跟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十八岁的时候随军西征,进攻西昌,率五百勇士率先登上武昌城头夺得首功。陈玉成一路从童子军到童子军首领,到殿右三十检点等,一路战无不胜攻无不..

钟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湖广竟陵人,因为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时人将两人并称为“钟谭”,因二人而兴起的诗派号为“竟陵派”。公元1574年,钟惺在一个世代官宦世家出生,字伯敬,号退谷、止公居士,父亲钟一贯任武进学训。因为家学渊源的关系,钟惺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日..

周忱,生于公元1381年,去世于公元1453年,为江苏吉水人,字恂如,号双崖。永乐二年,周忱进士及第,选为庶吉士。永乐三年,周忱自请进入文渊阁,参与到《永乐大典》的修撰中。后升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此后一直过了二十年,才在洪熙元年进越府长史。周忱为官多年都未有精进,迁为越府长史,还是熟知他..

人物档案姓名:周忱别称:周文襄字:恂如号:双崖谥号:文襄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江西吉水出生时间:1381年去世时间:1453年官职:资政大夫、工部尚书主要作品:《双崖集》主要成就:任巡抚二十二年,整顿税粮、改革运输周忱是明朝前期的名臣,是一位理财高手,永乐二年进士及第..

陈化成,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人,生于公元1776年,去世于公元1842年。陈化成行伍出身,随后因为军功一路升到福建水师提督。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为了加强江南一带防务,陈化成改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中为保卫吴淞要塞,最后壮烈殉国。陈化成与侵略中国的英军力战,最后战死沙场,是值得后世人敬..

阿敏,全名爱新觉罗·阿敏,天命元年,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被封为和硕贝勒,为后金“四大贝勒”之一。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阿敏与皇太极等人一样,是努尔哈赤的子嗣,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阿敏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而且因为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之间的..

毕沅是清代官员,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同时也是那一批中的状元郎。毕沅清廷为官,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却是在作品上,他继司马光之后,写《资治通鉴》续,得《续资治通鉴》一书,后世人评价很高。雍正八年,毕沅在镇洋出生,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自己的母亲张藻独自抚养长大。他能够成为..

本内容由朱珍发布在历史人物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班固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真实情况如何?你怎么看?是一篇由朱珍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人物内容历史,支持朱珍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2668.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