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每个朝代的帝王对修建陵寝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清东陵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迎来许多的游客。

清东陵从1661年开始修建,即大清入关之后。陵寝的修建历时247年,几乎贯穿着整个清朝的历史。这里大小共有15座陵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以及妃嫔、阿哥和公主们共161人。

由于年代与我们最为接近,所以清东陵是目前我国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寝。在清东陵这里还有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守陵人。大清已经亡了一百多年了,他们依旧坚守在这里。

守陵制度其实每个朝代的皇陵都会派人去镇守,只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守陵的人也不复存在了。而如今唯一现存的皇陵守护者便只有清东陵。那么这些守护皇陵的到底是什么人呢?

清东陵是从大清入关开始兴建的,第一位入葬的皇帝便是顺治。而清皇室在建造陵寝上也是煞费苦心,历时了几百年终于建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死后尊荣的追崇,更是皇权的一种标榜。而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寝必然要安排守陵人,这样既起到保护陵墓的作用,也能防范盗墓贼。

所以随着陵寝兴建应运而生的便是守陵人的规章制度。在很多影视剧当中,那些犯了错的王孙子弟都会被罚去守陵,所以在人们的印象里守陵应该是个苦差事。

但其实不然,在完善的守陵制度之下,前往守陵的人其实待遇比很多官员都要高。首先是清朝对守陵人的选择不能马虎,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守陵的,必须是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行。

一般来说守陵人分为三种:内务府指派的守陵人、八旗子弟中的守陵卫士以及朝廷任命的守陵大臣。前两种都是从八旗的中下层当中挑选出来的,守陵大臣则多数为皇室成员。

清东陵远离京城,要想让这些皇孙公子甘心去守陵,朝廷也是煞费苦心。那必须得是丰厚的待遇才能让人接下这个差事,。

据记载守陵大臣的年薪大约是1300两银子,按照清朝时期一两白银约等于200元来换算,那么就是26万。普通的守陵卫士也有一百多两,也就是2万。

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了,因为那时候普通百姓一年到头可能都挣不到一两银子。不仅如此,清朝廷还会在陵寝周围给他们修建宅邸,供他们居住。

因为守陵是一种世代沿袭的差事,所以很多守陵人都是那时候传承下来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村落和氏族。

慌乱时期关于守陵人的工作,其实不仅是看守皇陵、打扫下卫生那么简单。他们还要负责皇陵中的各项内务,比如礼仪、日常的维修和祭祀活动等。而准备贡品和祭祀是常有的事,不像如今逢年过节才需要准备。

不过大多数时候工作还是清闲的,有政府发放俸禄养着他们,根本不用为了生计而担心。由此也养成了一批游手好闲的人,在安稳的时代还好,要是遇上动荡不安的年代只能自求多福。

清末时期大清各种割地赔款搞得国库空虚,慈禧曾多次下令削减守陵人的俸禄。是削减并不是没有,因此对一些人的生活其实没多大影响,直到大清灭亡之后,他们才知道什么叫苦不堪言。

如此庞大规模的守陵人其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清亡了之后朝廷就断了这项供给,因此使得很多守陵人都措手不及。民国政府接盘了清朝之后,承诺给他们继续发放工资,但现实往往总是很残酷。

民国军阀们自己都自顾不暇了,社会又处于战乱年代,谁还有心情管守陵人。于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守陵人们纷纷寻找谋生的出路,但显然是难上加难。

那些平时比较节俭的守陵人存下点积蓄还能勉强度日,反观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此时就如同被丢弃的垃圾一般。他们只能变卖家产来生活,家产卖完之后他们又把主意打到了陪葬品之上。

部分守陵人为了活下去就进入陵墓将陪葬品偷出来倒卖,甚至还充当盗墓贼的引路人。他们已经完全将守陵管理制度抛诸脑后,为了活下去将自己从守陵人逼成了毁陵人。

清东陵经历了这段慌乱的时期之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大批守陵人的离去,这里也逐渐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地方。但依然有那么一群人挺过了艰难的时刻,一直守护着清东陵。

百年守陵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清东陵附近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的村落,他们几乎都是守陵人的后代。有些人世代坚守在这里从未想过离去,在抗战年代还依旧秉承着祖宗的教训守在皇陵附近。

在今河北有个叫马兰峪镇的地方,他们的祖先最初是给同治帝守陵的,如今传承下来人口已经达到了上万人,形成了具备完善村落体系、悠久民俗遗风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了清东陵,也对那些不愿意离开的守陵人作出了妥善的安排。他们几乎都是清朝时期的八旗子弟,政府将有文化的一些人聘用成为清东陵的管理员。

如今他们都已经加入了国家的编制体系,工资全部由国家发放,也算是“铁饭碗”了。

无独有偶,在马兰峪镇西边还有一个东陵满族乡,这里也都是守陵人的后代。他们的部分人士负责看管清东陵博物馆,有些做售票员、有些则成为了当地的导游。

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清东陵,他们就负责接待游客并且为他们讲述清东陵的历史。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但他们依旧坚守在这里,成为传承文化的积极力量。

在这里时光好像没有溜走,依然能听到字正腔圆的京调,而且还保留了诸多纯粹的满族习俗。守陵人如今虽然被外界看成一份工作,但是在他们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内心深处的责任。

因为有他们的坚持,清东陵的守陵人才不会消亡,也让我们能了解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心中的执念守护着我国的文化瑰宝。

也许再经历个一百年,这种“职业”依旧存在,然而他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守陵人,更是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奠基人。

评论问答

1895年,樱花盛开的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目的地是日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提督丁汝昌自尽身亡,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

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

清乾隆五十八年,那时附属于安徽的盱眙县有个很优秀的小伙子,拳脚很好,智慧勤学又肯用功,报名加入当年的武科乡试。家里人很看好这个武童,以为凭他的实力,通过乡试问题不大。合法全家和亲戚密友满心欢畅地抱着希望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被举报了,盱眙县好多人反对这个孩子加入测验,都闹到县衙去了,..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着郑和的一支后裔。有人不禁会问:郑和是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据南京的郑和十九代孙郑自强介绍,郑和幼年即被阉入宫,无子,只知他的养子叫郑恩来,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郑自强告诉记者,他通过报纸和互联网寻找郑和后裔,新年期间在南京和苏..

我和牛男是一个月前通过双方父母介绍认识的,我算是时尚品味,懂事的女生,完全是牛男的菜,他算是阳光型,品位还可以,个不高,第一印象一般。相互看了照片然后网上聊天,两天后约见个面,我也爽快答应了,结果前一天他去外地玩,所以我当天约了我朋友,到之后才给我打电话,所以当天就没能见成面。一..

有的贵妃死后的葬礼比皇后还要风光,而有的皇后死后的葬礼比贵妃还要简单;有的皇后死了多年还让皇帝魂牵梦绕,而有的皇后临死之际却得不到皇帝一丝怜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就是这样一个死前遭遇冷落、死后饱受凄凉的女人。堂堂大清国母之所以遭遇如此不幸,仅仅是因为她在陪乾隆南巡途中..

早在奕?回京之前,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发生矛盾的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北京。在奕?的授意下,北京派的重要人物、内阁大学士周祖培首先采取了行动,他是三朝老臣,名望甚高,但和肃顺的矛盾极深。清朝的时候,中央六部设立满汉双尚书制,当时肃顺和周祖培曾在户部分任满汉尚书。周祖培学识渊博,而..

提起年羹尧,人们就会想起血淋淋的血滴子,因为在传说中,年羹尧总是用血滴子残酷地杀死其对头。然而在为雍正除掉许多对头之后,年羹尧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最终为雍正所杀,但雍正为什么要杀掉年羹尧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年羹尧,字亮工,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为人聪敏,豁达,娴辞..

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是世俗完全摆脱、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所以,庄子作为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在他们看来,庄子那..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汉献帝刘协这一生,过..

本内容由陈霸先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是一篇由陈霸先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陈霸先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6320.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