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


在123年前的今天,1890年7月3日 (农历5月107),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诞生。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⑴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3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1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可以背诵4书5经,广泛浏览历史、哲学典籍。

光绪2108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停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前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有了浏览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8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许。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候,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着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肠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推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1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3巨头。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记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寻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点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援用多种语言,左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使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恭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质。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3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继承了清朝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变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应用这类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1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1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类精密考证方法,其成绩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和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换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4、510篇很有份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3立义愤绝食,忽然长逝。治丧终了,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1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前后任广西大学,中山东大学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9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9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1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前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朝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克服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医治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但无效,目疾反而加重,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谢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京大学学。院系调剂,岭南京大学学合并于中山东大学学。遂移教于中山东大学学。

解放后,他遭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所不至的关怀,前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3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唯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2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东大学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前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身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医治。1962年,他的右腿跌骨折,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朝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之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外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

10年骚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暴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收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时间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酷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辟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1直遭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但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重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1套2卷、2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辑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评论问答

粤地有个人,素来笃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升天,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么门道呢?粤人想不出好办法,很是苦恼。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这样诚心,老天怎么还不选中我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粤人偶然从一本书中得知,有一种仙草,名叫..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不料,?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河的时候依然..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

鲁国的公扈、赵国的齐婴两人生病之后,一道去请神医扁鹊为其诊治。在扁鹊的精心调理之下,他俩的病没用多少时间就痊愈了。可是,扁鹊却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俩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从体外侵入到体内的五脏六腑所致,因此只需用药物和针灸治疗便能解决问题。这几天我发现你们身上还潜伏着一种病,..

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经常有爱装扮成乡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没。有一天,家住黎丘农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装做自己儿子模样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边假惺惺地搀扶老人,一边左推右晃,让老人一路上受够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脱鞋、合着衣,倒在床上就睡着..

古时候,永州有一个人迷信得厉害,不管做什么事,总要看看吉不吉利。这个人生在子年,属相是鼠,于是他就把老鼠当成是自己的保护神,万分敬重。他不但自己敬重老鼠,还订下了家规,不准大家消灭老鼠,将老鼠好好保护起来。所以他家里见不到一只猫,仆人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不经意间伤到了老鼠。这样一..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有三个从外地来的商人都在同一个集市上卖药材。第一位药材商专门从产地购进货真质优的上等药材,根据进价定售价,差价不大,从不谋取暴利。按理说,这种诚实商人应该先富起来,可他的生意萧条,铺面冷清,只有少数知根底的人来买他的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第二位药材商对质优质劣的药材都收购进来,售..

从前魏地有个人,素以博学多识而著称。很多奇物古玩,据说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说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为自豪。一天,他去河边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东西,把脚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边揉脚一边四下张望,原来是一件铜器。他顿时忘了脚疼,拾起来..

有一个人想拜见县官求个差事。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县官手下的人,打听县官的爱好。他向县官的随从问道:“不知县令大人平时都有什么爱好?”县官手下的人告诉他说:“县令无事的时候喜欢读书。我经常看到他手捧《公羊传》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这个人把县令的爱好记在心里,满怀信心地去见县..

本文作者牛存节归档在1890年7月3日频道

1890年7月3日发生的大事件,原标题: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是发生在农历的新闻,最新最全的历史数据库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历史文章请登录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标题为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的内容,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lishi/804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